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南区木松岭学校莫海芳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受到教师的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等特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设计个性化、体验性、操作性的作业,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教育中解放出来,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以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双减”政策下,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语文作业优化,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设计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平台,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学做好了知识卡片,有的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有的剪出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剪纸……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老师高兴,有时连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双减”政策下,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根本要求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面对的是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的个体。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度的作业,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难度、不同训练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了《读书笔记的三种方法》这节课后,为全班学生提供一篇阅读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选一种方法写读书笔记,或摘记好词佳句,或编写内容提纲,或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体会。择难选易全由学生自定,这样让学生乐学、学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前进步。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二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来造句。
三、设计个性化作业,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个性化特长作业自设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机会。让学生设计一份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特长的作业,教师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而自主选择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去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自主选择性的作业,使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是主动地去完成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如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读懂了这首诗,教师想请你们当一次“小能手”,为自己设计一道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特长的作业并完成它,时间为一星期。一周后,学生交上的作业,有的在作业本上用硬笔书法认真抄写了这首诗;有的画了一幅山水画,并在画上题了这首诗;有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了这首诗的意境。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作业说明学生在参与设计中兴趣浓厚、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双减”的目的就是要解脱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校内课业负担,让孩子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发展自己的特长,更好地践行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目标。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中。如六年级《草原》这一课的作业,以前大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让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并默写出课文第一段。如果改成这样布置:以第一自然段为基础,以导游的口吻对草原美景进行演说,要说出草原美和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业质量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就更愿意参与了。
总之,作业的布置也有创新空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作业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活动情绪,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