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及预后评价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均为我院年10月至年10月期间收治,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对比椎体后凸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骨块侵占椎管比率以及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椎体后凸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骨块侵占椎管比率低于对照组,椎体高度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促进其尽快康复。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脊柱微创手术;椎体高度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多发于绝经期妇女以及老年人群,主要由于该类人群骨质量较低,骨密度下降及脆性增加,且骨微结构遭受破坏,一旦发生碰撞即会导致骨折发生。采用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且患者对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后极易并发感染,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脊柱微创手术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1]。本次研究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展开探讨,以指导临床,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年10月至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9.52±3.53)岁。对照组50例中,男23例例,女27例;年龄最小6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70.55±3.54)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磁共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2均为单椎体新鲜骨折。排除标准:1外伤史以及腰背疼痛者;2存在恶性肿瘤者;3合并感染等病理性骨折者;4依从性较低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本组应用保守方案,即患者入院之后评估并诊断病情,之后根据骨折移位、神经受损以及骨折发生位置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骨折移位未出现神经受损者,给予牵引复位治疗;对于无骨折移位及神经受损者,给予石膏固定治疗;对于骨折移位合并神经受损者,在进行牵引复位的同时还需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状况进行观察,若10d后无明显改善,需采取常规手术处理[2]。
1.3.2观察组
本组采用微创手术方案,即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全身麻醉之后通过C型臂X线机确定骨折部位,在骨折正面取2个切口,长度均在2.5mm,将骶棘肌筋膜与腰背肌筋膜充分暴露,后将椎弓根钉棒置入暴露部位,并进行固定,将骨水泥穿刺针置入对侧,向固定部位分次注入骨水泥,每次的注入量在0.25~0.5ml之间,待骨水泥扩散,充盈满意且固化后,采用明胶海绵填塞钉孔[3]。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椎体后凸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骨块侵占椎管比率以及椎体高度。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标准差,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椎体后凸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骨块侵占椎管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椎体后凸Cobb角(°)
功能障碍指数
骨块侵占椎管比率(%)
观察组
50
9.91±4.12
27.21±4.62
11.26±1.62
对照组
50
19.31±6.77
38.26±5.62
20.53±3.62
t
-
8.
10.
16.
P
-
0.
0.
0.
2.2椎体高度
观察组椎体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椎体高度(,s)
组别
例数
椎体前缘高度
椎体中部高度
观察组
50
25.74±2.06
25.88±2.33
对照组
50
18.21±3.65
18.44±2.01
t
--
12.
17.
P
--
0.
0.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在骨科较为常见,诱发因素较为复杂,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感,其骨骼形状甚至还会发生改变,导致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若不给予有效治疗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威胁。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多发生于L1节段,在T12、L2以及T11等节段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腰背痛、呼吸障碍、放射痛、矢状面失衡以及后凸畸形等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
脊柱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主要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以及注入骨水泥对骨折进行修复,骨水泥的注入可使椎体的稳定性不断增强,进而有效降低椎体塌陷发生率,且对患者神经压迫疼痛现象具有一定缓解作用,有助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同时,治疗后患者的骨骼结构强度也会不断提高。填塞骨水泥的目的在于修复骨折,降低骨折线,压迫与刺激椎体内神经,对椎体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还可减轻脊柱疼痛程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
综上所述,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促进其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胡伶平,鲜思平,巫培康.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3(13):66-67.
[2]朱晓镝,王洪亮,陈进.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进行脊柱微创手术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34(28):79-80.
[3]夏永法,戎露江,钱涛.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大医生,,3(09):16-17.
[4]刘玉林,杨国进,付文举,等.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37(05):81-82-88.
[5]李扬.脊柱微创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8(17):-.
利培酮及奥氮平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应用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均为年8月至年6月我院收治,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利培酮治疗,实验组45例采用奥氮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6.67%,对照组为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采用奥氮平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利培酮,且具更高安全性。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奥氮平;利培酮;对比
基于时代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公众生活压力增大,患精神疾病的几率明显升高,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1-2]。现阶段主要治疗药物为奥氮平和利培酮,但在效果和安全性方面,临床尚存有争议,本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均为年8月至年6月我院收治,随机分组,实验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5.76±5.89)岁,病程为(6.10±2.12)年;对照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36.12±5.67)岁,病程(6.78±2.36)年。组间自然信息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采用利培酮治疗,即取该药每次1mg,每日1次,口服,持续1周,后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可将剂量升至3~8mg。
1.2.2实验组
本组采用奥氮平治疗,每次5mg,每日1次,口服,持续1周,后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将剂量提升至15~30mg。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
1.4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PANSS减分率50%;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PANSS减分率为50%-20%;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对所涉及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组间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组别临床治疗效果比对[n%]
分组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实验组(n=45)
30(66.67)
11(24.44)
4(8.89)
41(91.11)
对照组(n=45)
20(44.44)
12(26.67)
13(28.89)
32(71.11)
x2
-
-
-
5.
P
-
-
-
0.
2.2不同组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组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
分组
血糖升高
体重增加
肌强直
总发生率
实验组(n=45)
1(2.22)
1(2.22)
1(2.22)
3(6.67)
对照组(n=45)
3(6.67)
3(6.67)
4(8.89)
10(22.22)
x2
-
-
-
4.
P
-
-
-
0.
3讨论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生活质量构成的不良影响较为严重。而基于我国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现阶段用于本病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奥氮平在给药后,可有效对五羟色胺受体与多巴胺受体阻隔,并具改善患者脑内多种神经通路功能的作用,进而大幅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3-4]。而利培酮极易出现溢乳、月经不调等现象,对患者的身体机能可产生一定的损害[5-6]。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服用利培酮药物的患者,其体重上升、血糖升高不良反应几率也会不断增加。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精神分裂症,采用奥氮平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利培酮,且具更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黄海涛.利培酮及奥氮平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15(22):64.
[2]王勇,陈祖金,杨勇.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5(10):-.
[3]陈国钧.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12(09):58-60.
[4]王莹,边艳辉,江芮.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房,,28(36):-.
[5]林天明,徐美娟.利培酮及奥氮平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2(01):-.
[6]张喜艳.奥氮平和利培酮及阿立哌唑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53(01):34-36.
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年2月-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围术期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医护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居更高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运用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康复中,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医护效果,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消化道肿瘤;术后康复
消化道肿瘤作为我国常见病症,是指原发于消化道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总称。就消化道肿瘤的病因而言,一般与患者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有着极为密切关联,手术为重要治疗手段,而围术期手术护理为保障手术顺利实施,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1-2]。本次研究就快速康复护理价值展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2月-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47-76岁,平均年龄为(61.5±5.7)岁,实验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62±5.6)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实验组则实行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1)术前护理:就消化道肿瘤的病因、临床特征、并发症等内容向患者进行详细讲解;适度施以心理疏导,鼓励其以积极态度接受治疗,并保障仪器设备性能完善,运行正常。(2)术中护理:严格按照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开展护理配合。对各项生命体征加强观察,若有恶化现象,需及时向主治医师进行反馈,以快速调整手术治疗方式,进一步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性。(3)术后护理:在手术治疗结束后,进行个性化饮食护理,严格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以高蛋白、高纤维为主。除此之外,还需定期进行运动康复。
1.3观察指标
①医护有效率: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甚至基本消失,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有部分并发症发生;无效:未及上述标准。
②并发症发生率:观察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展开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医护总有效率
实验组医护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对比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临床有效率
实验组(n=45)
15(33.33)
28(62.22)
2(4.44)
43(95.56)
对照组(n=45)
11(24.44)
26(57.78)
8(17.78)
37(82.22)
χ2
-
-
-
4.
P
-
-
-
0.
2.2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组别
肺部感染
静脉血栓
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n=45)
1(2.22)
2(4.44)
1(2.22)
4(8.89)
对照组(n=45)
3(6.67)
4(8.89)
4(8.89)
11(24.44)
χ2
-
-
-
3.
P
-
-
-
0.
3讨论
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简单来讲即是指医护人员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不同阶段,依据患者临床特征,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来对护理措施予以优化并实施的一种新型护理手段,进而实现外科、麻醉科、营养科等多学科的协作,使于快速康复目标的实现[3]。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临床医护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医护人员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对患者进行了不同护理,可消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康复的有效率,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可推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综上,将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运用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康复中,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医护效果,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晓倩,杨孝苹.快速康复护理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围术期指标的改善效果以及患者HAMD、HAMA评分影响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31(04):30-31.
[2]张红冉,张辉,张莎,等.快速康复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9(4):-.
[3]张义珂.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5(84):-.
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痔合并肛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对痔并发肛瘘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年4月~年4月收治的痔并发肛瘘患者例,随机分组。A组60例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B组60例采用内痔缝扎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排便疼痛持续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并发肛瘘患者治疗中应用自动痔疮套扎术临床疗效确切,而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疼痛程度。
关键词:自动痔疮套扎术;痔疮;肛瘘;临床效果
痔即为痔疮,该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发病原因与直肠下段黏膜下及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有关,主要症状为便血、脱垂、血栓形成等[1]。肛瘘也可称为肛门直肠瘘,肛周脓肿、直肠肛门损伤、肛门裂反复感染、结核等均为引发肛瘘的主要原因,以流脓、肿痛、瘙痒等为主要表现。本次以痔并发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年4月~年4月收治的痔并发肛瘘患者例,随机分组。A组60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2例、28例;年龄介于35~51岁之间,平均(43.2±4.4)岁。B组60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5例、25例;年龄介于35~50岁,平均(42.5±4.2)岁。两组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方法
两组均取患者侧卧位,对患者术区进行常规消毒、铺巾、肛周局部浸润麻醉。
A组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插入一次性肛窥镜后将内芯拔出,完全暴露齿状线、内痔核。临床医师一只手固定肛窥镜,另一只手握手柄,保证套扎管口、痔上直肠黏膜对准,可将负压吸引打开,吸入直肠黏膜、黏膜下组织。负压表显示-0.06~-0.1MPa时套住痔体组织、释放负压开关,注入2ml的消痔灵注射液,完成套扎。在此之后,进行串联、倒三角,以及顺三角套扎,通过亚甲蓝染色明确肛瘘内口、瘘管的情况,借助刀片作用顺着探针的方向切开皮肤,采取电刀将皮下组织、瘘管切开,清除瘘管壁和坏死组织。最后经7号丝线对内口两端结扎、止血,利用胶带保证肛门敷料的固定效果。
B组采用内痔缝扎术治疗,在肛门镜引导下明确内痔部位,做好肛管、痔区黏膜消毒处理,于内痔下肛管皮肤黏膜交界位置作以V型切口,采用弯钳钳夹内痔的基底部,用4号丝线以8字形缝扎。然后注入2ml的消痔灵注射液,完成缝扎,使用胶带固定肛门敷料。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2)对比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排便疼痛持续时间。
1.4效果标准
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除,创口愈合、肛门功能和排便均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临床症状、创口、肛门功能、排便等均得以一定改善;无效:未及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采用SPSS22.0展开统计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情况
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A组、B组的治疗效果组间对比[n(%)]
组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疗有效率
A组(n=60)
37
23
0
60()
B组(n=60)
38
21
1
59(98.33)
χ2
-
-
-
1.
P
-
-
-
>0.05
2.2两组临床指标对比情况
A组手术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排便疼痛持续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A组、B组的临床相关指标组间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
(min)
术后24h疼痛
(分)
首次
排便疼痛时间
(min)
A组(n=60)
28.4±4.6
3.22±1.31
12.34±3.73
B组(n=60)
36.9±5.3
4.19±1.55
14.25±4.68
t
9.
3.
2.
P
<0.05
<0.05
<0.05
3讨论
痔并发肛瘘为临床方面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痔病的发生对于肛瘘创面愈合影响非常大,临床多通过手术方法治疗。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本研究采用了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该手术能借助器械的作用,将橡胶圈套扎在痔体的基底位置,促使痔体组织缺血、坏死、萎缩、脱落,促进创面愈合,以此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3]。与此同时,合理使用这一术式能经负压吸引方式,能确保胶圈套扎在痔上黏膜,避免发生痔肥大、充血、血流淤滞等情况,满足现代医学和患者对微创手术治疗的要求、需求。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见,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未见较大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及术后首次排便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短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见,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痔并发肛瘘患者的效果理想,并且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术后首次排便疼痛持续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总之,痔并发肛瘘患者治疗中应用自动痔疮套扎术的效果较佳,同时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金茂和,唐建刚,等.自动套扎术在低位肛瘘合并混合痔一期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7(6):-.
[2]肖燕松.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轻中度痔疮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4(20):-.
[3]王华胜,邓业巍,李晓洁,等.自动痔疮套扎术治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J].医院感染学杂志,,27(2):-.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斑鸠菊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