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老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现在是三上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十几年前,在区级公开课教过这篇课文。
彼时正是信息技术应用方兴未艾之时,记得做课件时,为了呈现“树木抽芽”“浓雾朝阳”“山中珍品”“大雪纷飞”等课文内容,寻遍了各类视频、图片、音乐,整节课就是不停放不停看,然后读读读,似乎上得感觉还不错。
现在看来,显然是一节失败的课。
新教材中再教这篇课文,重新审读,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考。
这篇课文被安排在单元最后一篇,虽然也是精读课文,但和前几篇教学应该有所区别。
首先思考的是课文和单元“大概念”的关联。
这个单元的大概念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这篇课文好像并没有能体现这个大概念,在写“春、夏、秋、冬”的四段中,只是按一定顺序写出了多种景物,并没有“关键语句”。
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怎样体现单元大概念教学任务呢?可不可以从整篇入手,寻找关键句?
基于这样的思考,选择了和《富饶的西沙群岛》比较学习的方式。
第一步,从课题入手,问同学们:“课题和本单元哪篇课文题目很相似?”
大家立刻回答是《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形容词地名”的组合。
接着,大致了解不同地理位置,一个在最南,一个在最北。
然后,回忆西沙群岛的特点,用课文里的词回答,就是“美丽”“富饶”。
再看小兴安岭的特点,因为都预习过了,让同学们直接找出课文整体介绍小兴安岭的语句,便发现也有“美丽”“富饶”的特点。
重点讨论:“为什么课题中的关键词,西沙群岛用‘富饶’,而小兴安岭用‘美丽’?”
第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西沙群岛是因为富饶才显得格外美丽,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富饶。”
第二个学生说:“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都在写物产,所以用‘富饶’更好。”
第三个学生说:“小兴安岭这篇课文都是在写各种景物,是为了体现‘美丽’。”
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明白了课题里的关键词不是随便乱加,而是为了体现文章主旨。
第二步,找整篇文章的关键语句。
西沙群岛一课,开头和结尾都可作为关键语句,在写法上首尾呼应,结构上安排为“总分总”,非常清晰。
小兴安岭一课,开头写“树非常多”,结尾总结为“大花园”“大宝库”,同学们认为结尾更适合作为整篇文章的关键语句。
再看文章结构,就更相似了,标准的“总分总”结构。写西沙群岛是地点(空间)的变换,写小兴安岭是季节(时间)的变换。
继续讨论:“为什么两篇如此相似的课文,用了完全不同的描写角度?”
学生们有的说:“西沙群岛那里都是海,四季的变化也不大,所以从不同地方去写不同的物产更好。”
有的说:“小兴安岭到处都是山,都是树,变化地点景物也差不多,但是不同季节的变化很大,所以从时间变换角度去写。”
经过这样的交流,他们知道了介绍一个地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所以要选择最能体现特点的角度。
两篇课文对比学习之后,只重点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二、三两段,也就是写“春天”“夏天”的部分。
学习流程很简单:找景物,圈画关键词,交流对重点词的理解。
学习“春天”这一段,先让学生们谈一谈读完之后对小兴安岭春天的印象,再引导归纳为一个词,便引出“生机勃勃”的意思。
再让他们从这段中找到最能体现“生机勃勃”意思的一个词,有孩子找到“长出”,说因为“春天的万物发芽,都是要长出来的”;有孩子找到“抽出”,便引出对这段关键点的思考。
理解“抽出”一词,结合了生活经验,先让孩子说一般可以“抽出”什么,再发现枝条和这些事物的共同点:比较硬、细长。为什么“嫩叶”是“长出”不是“抽出”的?学生就自然理解因为形态的不同,“嫩叶”很柔软,不适合用“抽出”。
学习“夏天”一段,重点抓住第一个长句子中的“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这三个同结构的词语,体会树木的茂盛之势。
再和老课文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进行对比,让学生自由畅谈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接着,体会“浸”字的妙处,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也没有难度。
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生想得很开,表达得也比较准确。
课后,布置自学秋天、冬天两段,并完成整篇课文的思维导图。
图画好了,课文便也自然理解,无需面面俱到。
附: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