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岛屿,比如其东部就有座比较特殊的岛屿,起名还特别的随意,名为东岛,也经常被当地渔民称为猫兴岛。
该岛面积不大,只有1.7平方公里,但这里常年高温多雨,环境非常适宜动物们的生存,所以在东岛上生活着各种动物,由于四面环海,所以这些动物有着属于自己的天然生态系统。
而在东岛中,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有一群数量高达头的野牛,引发了不少人的热议,毕竟它们不可能游泳游上岛吧!
如果是长途跋涉也有点困难,那么这个野牛群到底是如何到岛上去的呢?它们又是怎么生存的呢?针对这几个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
生活在东岛上的野牛群。
在发现野牛之后,野牛的来历一直都令人十分疑惑,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东岛是由上升礁和珊瑚贝壳沙体复合而组成的岛屿,在历史上共经历过3次沉浮,由此可见,这些野牛不是岛上的“原生户”,应该是“外来户”。
基于以上判断,研究人员对于野牛的来历也给出了几种猜测,比如可能是因为东岛地理位置优越,远离陆地又位于水中央能够形成一个天然屏障,之前处于战乱时期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了岛上,与此同时还携带了自己的家牛,然后家牛又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野牛。
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凡事都要讲究证据,不管怎样,这些野牛肯定是人为带上去的,既然这样就好办了!
研究人员发现,在东岛中央有一个名为牛塘的淡水湖泊,这儿是野牛群每天的必去之地,可以说野牛群是依靠这个池塘获得了水资源才能生存到现在,正是这处牛塘揭开了野牛的来源,因为这里有着野牛们最早的生存痕迹。
研究人员利用土层取样,采集了一根长cm的牛塘沉积柱,并划分出了三种沉积层,最下面为海洋珊瑚砂的沉积层,再往上是大量鸟粪的沉积层,最上层,大约25cm左右的范围,是由牛粪组成的沉积层。
然后通过相关仪器,对其进行碳14的测年研究,发现牛粪最早出现在年以前,那时候正好是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很有可能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逃亡到此,将野牛带上了岛。其实最早应该是圈养的家牛,只是当人离开后,经过长时间的放养才慢慢变成现在的野牛的。
东岛上野牛群的繁衍方式。
最初发现野牛时,其数量已经在头左右,数量如此可观的野牛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带上岛来到,毫无疑问,应该是经过长时间的繁殖才到现在规模的,那么这群野牛之间肯定存在着近亲繁殖。
众所周知,近亲繁殖会影响种族繁衍,可为什么东岛上的野牛群没有灭绝呢?
虽然岛上的野牛群还没有灭绝,但它们确实也受到了近亲繁殖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想看,一开始岛上就那么多牛,一到了繁殖季节,杂交的对象基本上都找不见,就只能在“亲戚”或者小伙伴之间进行交配,极有可能匹配的还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另一方面,野外生存的动物在体型上应该比圈养得要壮硕一点,可是岛上的这群野牛在一开始发现的时候,却都是非常瘦小的,抵抗力还差,这也能间接说明野牛是近亲繁殖的。
为了改善野牛群的生存现状,研究人员从别处运来了几头野牛,让其与岛上野牛进行交配,改良东岛野牛的基因,后来也繁殖出了体型较大又健康的后代。
其实近亲繁殖对于后代来说,风险极大,因为其后代基因缺陷的概率比正常个体的要大得多,而且随着近亲繁殖的无限循环,后代患病概率会越来越高,种族就会越来越孱弱,直至灭绝,之所以岛上的野牛群还没有灭绝,可能是因为演化时间还不够,如果继续这些繁殖下去,最后的结局就是灭绝。
别看动物没有人类的“精明”,但在自然界中,动物们也会在潜意识里面来产生生殖隔离,避免近亲繁殖,比如雄狮在成年之前会被狮王驱逐出去,到很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领地。
野牛群后来在人类的保护下,数量出现了明显增长,但这对该岛屿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处,因为东岛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且面积还小;
所以野牛的数量太多会给岛上环境还有其他动植物们带来严重破坏,因此为了维护东岛的生态环境,防止野牛群泛滥成灾,专家提出要将野牛群的数量控制在头左右,当时还对岛上的野牛开展了一次猎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