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kcg
体位是身体在休息状态时所处的位置。体位的改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正常体位:正常新生儿在安静时的卧床体位是两侧大腿轻度外展,两肘、髋和踝关节微曲,轻度握拳;醒时活动自如。正常婴幼儿和年长儿的体位自如,随意活动,不受限制。一些轻症患儿可呈正常体位。
(二)异常体位的临床意义
1.被动体位:患儿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意识障碍、瘫痪以及危重患儿。
2.强迫体位:为减轻痛苦,患儿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
2.1侧卧位:有胸膜疾病的小儿喜卧向患侧,藉以限制患侧胸廓活动而减轻疼痛,有利于健侧代偿呼吸,如一侧胸膜炎和大量胸腔积液的患儿。另外,一些支气管异物的患儿可因体位的变化导致异物活动,影响呼吸功能,而采取相应的侧卧位。
2.2仰卧位:仰卧,双腿卷曲,藉以减轻腹壁张力而缓解疼痛。见于患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的小儿。
2.3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见于患有脊柱疾病的小儿。
2.4端坐体位:即强迫坐位,又称端坐呼吸。患儿在平卧位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因而采取坐位或半坐位以缓解症状。因为该体位便于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见于患有心力衰竭、大量心包积液、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纵隔气肿(或有肿块)、严重肺部疾病等心、肺功能不全患儿。
2.5倾斜坐位:长久固定于向一侧倾斜坐位,提示可能患有髋关节炎症、骶髂关节疾病或对侧臀肌发炎疼痛、肛周脓肿等。
2.6强迫蹲位:小儿在行路或玩耍等活动过程中,因有呼吸困难和心悸而而停止活动,立即采取蹲踞体位或膝胸位以缓解症状,即蹲踞现象。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胜病,特别是法洛氏四联症。可参考胸部相关章节。
2.7强迫停立位:患儿步行时因心前区疼痛突然发作,被迫立刻站住,并以右手按抚心前部位,待症状稍缓解后才继续行走。见于心绞痛患儿。
2.8辗转体位:患儿辗转反侧,坐卧不安,甚至在床上乱滚。可见于患有胆道蛔虫症、肾绞痛、肠绞痛(痉挛)、胆石症等小儿。
2.9角弓反张位:患儿颈及脊背肌肉强直,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部过伸,躯干呈弓形。可见于破伤风及脑膜炎等患儿。
2.10去大脑体位:患儿由于颈、背、四肢肌肉张力增高,出现颈部后仰,肩、肘伸展,前臂旋前,下肢伸展;严重者可表现为角弓反张。可见于脑炎、脑血管病变、外伤、出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颅内压增高等疾病压迫脑上部的中脑及桥脑。
2.11去皮层体位:患儿可表现上肢肘、腕部强烈屈曲,拇指内收到掌内,下肢伸展,肌张力明显增强,多为大脑皮质下弥散性病变或内囊、丘脑等受累而致,如脑炎、重度颅外伤等。
2.12蛙式体位:患儿躺卧位时,四肢股膝关节屈曲,大腿外展、外旋,四肢与床面密切接触。可见于脊髓损伤及先天性肌弛缓患儿。
来源:ekcg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