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礁:一个正在崛起的海上绿洲
羚羊礁,坐落于西沙群岛核心区的永乐环礁西南部,是永乐环礁中唯一呈现环状的大型珊瑚礁。其独特的地理形态让人联想到一只羚羊,因而得名,也被当地渔民称为筐仔礁。环礁以三角形状封闭,南北长达1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潮起潮落时现露水面,台风骤潮时则被海水淹没。
羚羊礁内部形成了次级潟湖,水深不足1米。疏浚这片湖泊可以建设大型渔港,同时疏浚出的珊瑚砂还可填充成大片陆地。这些特征让羚羊礁具备极高的开发潜力。在礁盘上众多点礁上,繁衍着多种艳丽多姿的珊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底花园。
远观羚羊礁,海面上波涛汹涌,但接近后却呈现出一派平静的潟湖景象。潟湖水浅,水色与外部大海形成鲜明对比,偏绿或者偏黄,时而如同翡翠般耀眼。这种独特景观成为热带海洋中引人注目的美景。
尽管周边水域水深非常浅,但在环礁上只形成了一个面积仅有0.0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米的小沙洲。这片沙洲呈星月状,堆满了白色珊瑚和各种海洋生物的碎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南近海的鱼类资源逐渐减少,而西沙群岛却资源丰富。一批技术娴熟、胆识过人的渔民开始前往西沙捕鱼,也有少量渔民探索着羚羊礁,期望能够在此定居。
然而,起初登岛的渔民很快放弃了在此定居的想法。羚羊礁附近的水域因水浅、礁石密布而成为西沙群岛中最难通行的航道。
由于运输困难,使得岛上资源极为匮乏。渔民最初在岛上搭建简陋棚屋,然而这些棚屋很快因缺乏植被保护而被台风摧毁。
随后,一些渔民发现将珊瑚和贝壳残骸用作房屋、堤坝的建材能够很好地抵御台风侵袭。他们不仅使用珊瑚石建造房屋,还手工筑起高达2米的防波堤。这种强化的房屋和防波堤在年抵御了17级台风的袭击,拯救了34名渔民的性命。
逐渐聚集起来的30多户渔民在羚羊礁上建立了西沙最南端的渔村。这个村庄的住所交错错落,由珊瑚石建成,将视线阻挡得严严实实。
尽管这些珊瑚石搭建的房屋解决了基本居住问题,但由于三沙地区偏远、气候恶劣,属于高温、高盐、高湿、高辐射、多台风的地区,岛上的渔民面临着淡水和食物的匮乏。他们的淡水和食物需求,都要依靠前来购买海产品的大型渔船,遇到恶劣天气导致缺水时,渔民们不得不冒险前往附近的甘泉岛取水。
然而,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这些渔民依旧在羚羊礁上插上五星红旗,成为守卫祖国海疆的先锋。随着三沙设立市级行政区,羚羊礁村成为羚羊社区居民委员会,筐仔沙洲开始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造渔民新居不仅是渔民的喜悦,更令他们高兴的是电力和淡水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梦想成真一样。现在岛上24小时有电力供应,还有海水淡化设备,吃水和洗浴都不再是问题。每户人家还拥有自己的小菜园。
人们在容器中贮存淡水,吸引了大量海鸟,共同分享这片家园。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永乐群岛计划在5个岛礁上建立5个特色基地。羚羊礁将主推珍珠养殖文化。这片近15平方公里的大型环礁,其丰富的旅游和渔业资源足以支持其发展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海上渔港小城。
羚羊礁甚至还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至年,谢强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赴羚羊礁海域短期居住,成功突破了海蝽采集难题,获得了大量个体样本,并产生了核基因组、转录组、宏基因组等多种数据。这些数据为深入了解海洋昆虫的起源与适应提供了基础。
羚羊礁还计划规划水上飞机码头以及相关旅游设施。周围是大片浅水区,只需少许堆填,陆地面积就能大幅增加,发展潜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