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文献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m.39.net/pf/a_5877525.html

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的古语称谓,也是古代中药著作的通用名称。

本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研究员-詹志来老师就《本草文献及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为题,分多期向大家从科普本草的定义及本草文献的概况出发,分享本草文献的研读方法,概括讲授历代重点本草及本草考证方法,并与我们分享本草研读的意义。

本文稿来自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本草头条(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之公益直播大讲堂。

有了前两期的铺垫

本草文献、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1)--本草概念、历代本草概况、本草研读法、推荐阅读

本草文献、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2)--古代本草典籍史海钩沉

这期开始我们对历代重点的本草做一个简单介绍,以大家方便的阅读。

本文咱们谈《神农本草经》。首先大家得了解“神农”是谁。

中华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即黄帝和炎帝的子孙,其中神农别称炎帝。而关于炎黄二帝身世的说法很多,有种说法是华胥感应受孕而生伏羲和女娲。伏羲创八卦,女娲则补天,他们后代为少典,少典则生了黄帝和炎帝。当然不同版本说法不一样,这里不赘述。

简单介绍下神农的情况,炎帝的在历史上有很多功绩,比如发明火、创造了文明、制耒耜即开创了农业、尝百草发现了医药、定婚姻稳定了繁衍,发明了陶器纺织。当然,这里都是托“神农炎帝”的名头的来代指咱们早期原始部落的首领或者代指咱们祖先,这些事都不是一个人一个时间段完成的。当然咱们中医药界尤其是中药界,奉神农为药的始祖。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里有幅神农的采药图,背的背篓,手上捏着灵芝,顶上挂个浮尘和挂个葫芦。

那到底这本书是不是神农写的呢?有的人认为是神农写的,如南梁陶弘景:“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他就认为是神农写的。

而《颜氏家训》里说:“是譬犹本草神农所述“也认为是神农所述。

唐代《新修本草》孔志约序当中也说“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

当然也有认为是托神农炎帝之名所做,在《困学纪闻》当中就说是托名炎帝。

也有一些认为是黄帝、岐伯、或者桐君雷公、子仪等所作。

总之说法很多,这里咱们不细说,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相关的介绍。

而关于它的成书时代说法也很多,有认为是先秦的著作,也有认为是西汉的、东汉的、非一人一时之作,是增补递增而成的等等。

这么说是有证据的,《汉书·艺文志》相当于今天的图书目录当中并没有《神农本草经》一书的记载,虽然提到了很多冠以神农的书,比如说农家《神农》二十篇,阴阳家《神农兵法》等等,但就是没有药学的,如果有的话就被记下来了。

所以从这个地方就看出从汉代并没有流通一本定型的书叫《神农本草经》,因此有人断论汉代没有此书,当然也有一个可能,那个时候《神农本草经》不直接叫这个名字只是到后来才改名的。

现在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可的是东汉成书,关于这点陶弘景也有点矛盾,他一方面说是神农所做的书,又说“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这里面提到仲景和元化(元化就是华佗的字),他的意思是这书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记录下来的,而不是作的。

宋代叶梦得《书传》云:“《神农本草》但三卷,所载甚略,初议者与其记出产郡名,以为东汉人所作。”这里就说是东汉人所做。

清代姚恒《古今伪书考》云:“汉志无本草,按《汉书·平帝纪》,诏天下举知方术本草者。书中有后汉郡县地名,以为东汉人作也。”这里的意思是《神农本草经》流传下来的版本当中提到了东汉时期才有的郡县名,因此认为这本书是东汉的人。

众说纷纭,要么“记”要么“作”,这也都是一种观点。

最后,关于《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和成书时代的种种讨论,我推荐大家看王家葵和张瑞贤两位老师主编的《神农本草经研究》,这本书里从各个角度—包括语言的风格、药物的名称、地名等不同的角度加以佐证,最后提出《神农本草经》主体部分是西汉作成的,但是全书是在东汉的早期定型的观点。有什么依据呢?书里大部分提到的地名都是西汉时期的,而“云南的永昌郡”是东汉才设置的,但现行版本的《本经》里头却提到了。而从语言风格来看,此书和东汉出土的《武威医简》比较近。

并且还有个证据,《诗经》《尔雅》里所记载药物名称,像“莔”这个古代早期贝母的名称,到了《本经》里就已经不用了。因此离今近,而离古远。

综上,两位老师最后认为这本书主体部分是西汉的东西。但到了东汉的可能经过润色定稿。具体细节大家有兴趣值得一看。

那《神农本草经》有什么学术特点呢?

第一个学术特点是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什么意思呢?咱们多看《神农本草经》,就会发现里面提到的大部分药物的功效至今还在临床上运用,而且是高度的一致,从此看出《神农本草经》里记载的大部分药物的临床功效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得起历史考验而不被淘汰的。

第二个学术特点是此书受当时文化影响至深,当然这个问题啊要分两面。

咱们今天看到的《神农本草经》本子已经是陶弘景整理过的,陶以前《本经》流传的传抄本很多,而陶弘景本身是个道家,他受到道家理论天人学说的影响,因此在整理内容时有了一定的改编。

比如说书中药味的数问题,早期未必是今天这个数——,这显然是因为受道家学说的影响,我国古代天文较为发达,很早就观察到的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因此数是根据当时观察到的天体运行的规律而取的;

另外咱们今天还会发现书中的灵芝、石脂药材根据五行相配学说而分别有五色芝、五色石脂,这些都是受到五行的影响,因此这些道家学术的影响显然和纯粹的药物经验不完全一样。因此本书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系统总结了汉代药学的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构建了完整的药学理论。

当然,只是相对比较完整,而不是非常完整。因为后世金元时期又加了好多的内容,但它为后世完善的本草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把《神农本草经》比喻成“三江源”,而后世的所有本草都是在他的基础上逐步的扩展而来的。

因此他是咱们本草学的源头,比如药性理论的不少内容在序中已经明确提出,如君臣佐使、阴阳相配、七情、四气、五味、道地、剂型、毒性、用法等等都有,大家可以自己去仔细的阅读。

这本书对临床功效的总结,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黄芪,

我们先讲讲这个黄芪的“芪”字,明以前不是用的今天这个俗字“芪”,早期用的是一个老字底下一个日“耆”,那这个“耆”什么意思呢?

古人六十岁曰“耆”,通常说“老耆婆”就是老太婆的意思,而八九十岁是耄耋之年,说这个老先生耄耋之年到了。那么《尔雅》里头“耆”就是“长’的意思,《说文解字》“耆”是“老”的意思,所以黄芪就是说这个植物年限很长、颜色发黄,所以叫“黄耆”,但是如果改成俗字“芪”之后,就不知道这个含义是什么,也就读不通了。

另外呢还有加了一个草字头的“蓍”(shi),这个字实际是一种算卜的草,所以李时珍就是用这个“蓍”字加一个草字头是不对的。所以黄芪应该就直接没有草字头,用一个“老”加一个“日”的“耆”。这个就是他的本意。明代李中立在其所著《本草原始》中就提到“夫耆者,年高有德。耆老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

说明“耆”就是指的年高、性温和,补而不峻。

虽然名字有这么个来历,但现在咱们的黄芪很多都是“一年或二年摘”,尤其是甘肃、内蒙这些产区的“速生芪”。因此按照“耆”含义,就不能叫“黄耆”。因此在我参与制定的《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里,将黄芪划分成“仿野生黄芪”和“移栽芪”两个类型,目的是试图去引导市场向高品质方向发展。

好黄芪“仿野生黄芪”什么样呢?它的皮部空泡,所以它“绵”,断面韧皮部发白,木质部呈明显的黄色所以古人称作肉白心黄,黄芪要想达到这样的特点,没有七八年以上根本就做不到。现代一方面追求工业化生产的数量,一方面又追求中医临床疗效,这两者之间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因此仿野生黄芪应该是未来的趋势。

《本经》上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大家可以看到,书里写的这些概念和咱们今天讲黄芪功效是几乎是一致的。

比如说痈疽。“痈”就是“气壅否结”的意思,“热血凝聚,否则不通,裹而溃”就得了痈,“疽”就有点厉害了,是烂的比较深了。

“久痈”在咱们中医外科学教材里,痈的感染的面积比较大,是化脓性的皮下组织感染。那么疽呢就是快烂到骨了。

“痈之深,谓之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所以古人说的痈和疽都泛指外科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咱们今天的“脱毒生肌”,其实就是古人说的“痈疽久败”。

而这里的“久败创”,如果“壅遏不得行”,里头有热,“热甚则肉腐,肉腐则化脓发为痈”这是古代的认知。“久”就是时间长啊,“败”是时间久了难以愈合,所以“痈疽、久败疮”说的都是外科感染严重、时间长、难收口。

“大风癞疾”,指的是面部表情很怪,身上像蠕虫一样遍身瘙痒,眉毛脱落。这其实说的是咱们现在的麻风病。

“五痔”在《千金方》里有介绍,“痔”在咱们今天的理解就是“湿热血下迫”,肠澼,“有热者必为痔”就是血热下迫大肠所产生的一类病症。

这个在今天划分有内痔、外痔、混合痔、肛周脓肿、肛裂等等。在古代就都属于这个大的范畴。

“鼠瘘”,“瘘”这个病呢实际上是颈部淋巴结通过鼠得以传播。

还有“补虚小儿百病”,补虚大家可以理解,现在很多人拿黄芪泡水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小儿百病也是指小儿免疫力低下。

原来我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读硕士期间有个方子叫“双奇颗粒”卖得很火,里头就有黄芪。很多就是肿瘤病人术后服用,效果不错。

所以呢,《本经》说黄芪这味药“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说的都是黄芪的补虚的功能。

所以今天说“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和古人讲的这些概念基本一致,只是今天的给它提炼了,但是古代的语言更加朴素。

比如“久败创”,你只要看到外科皮肤溃疡感染,你就可以用。遇到“湿热”的那你就辅以清热解毒的。

清代有个四妙勇安汤,加上黄芪效果不错,很多病都经常用。当然这个方子整体偏寒凉,遇到了寒性病变的那就相应的辩证配伍来用,

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专门针对慢性组织感染甚至是比较严重的专药。

下面介绍一下《神农本草经》的版本,《神农本草经》由于早期这个书亡佚了,现行的版本大多数是后世根据《证类本草》、《太平御览》等书留存的内容加以辑复而成。

那么“重辑的工作”我们前面说过是“本草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工作,这一块做的最为知名的当属国内已故的尚志钧教授。

当然《神农本草经》的辑复本呢从宋代就有人开始做,而明清两朝更多,其中主要是清代为主。明代有卢复的辑本。

咱们这里介绍比较知名的版本,一个是孙星衍孙冯翼孙氏二父子合辑的“孙本”是比较有名的。

第二是顾观光本“顾本”也比较有名。

第三是“黄奭本”的咱们国内也比较常见。

而第四尚志钧尚老的版本呢,是大家现在普遍认为比较好的版本。

因此这几个版本大家都可以了解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孙本”这个版本是国内最常见的版本了,这个版本当中对《太平御览》中提到的留存文字会做一个介绍。但他主体是以《证类本草》所存

的黑底白字部分为主的基础上参考《太平御览》而成。

当然他也将《名医别录》当中一些别名、介绍附在后头。并且对于一些难字、异字用当时的《说文》《广雅》《尔雅》做一个补充。因此这个版本呢是比较通行的。

那“顾本”相对来说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只留下他认为原文的部分,也是比较常见的版本。

而“黄本”其实和“孙本”非常像,大家看的时候会觉得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黄祀本”版本的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过,“孙本”和“顾本”人民卫生出版都印过。

大家都可以在孔夫子旧书网比较容易的获取到。

那么咱们现在公认比较好的尚志钧尚老的《神农本草经校注》,这个校注本里头要注意“药物产地”,尚老是参考敦煌莫高窟石室里头、还有新疆出土的《本草经集注》的一些残片、历史资料来的,

因为咱们今天《证类本草》中黑底白字没有产地,而将产地作为白大字也就是《名医别录》的记载处理,,而尚老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将产地作为《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处理。

比如说描述甘草的生境这个地方“河西川谷”那现行的有一些版本是认为“生川谷”,而将河西两字作为《名医别录》原文处理,而尚老校注本是作为《神农本草经》原文来处理的。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些问题。

上面就是关于《神农本草经》的介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luel.com/nzys/5847.html